曾静是一个出身湖南的读书人,他家庭贫寒,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考上,最终当了一个教书先生。
他生活的时代,正好是满清入关之后,开始慢慢巩固政权的时候,这个时候,虽然南明已经被攻破,但民间还有一些反清活动。
受到当时的一个读书人吕留良“华夷之辨”的影响,曾静对满清统治的合法性开始产生了怀疑,你一个蛮夷,凭什么统治中国?满清以夷狄入据中国,这在儒家思想上也不合的,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,开始策划反清活动。
雍正六年,他派弟子张熙带着自己写的《知新录》,跑到了西安陕西总督岳钟琪那里投书,他的书里列举了雍正皇帝的十大罪状,比如说谋父、弑兄、贪财、淫色等,大多数都是民间传闻,由于岳钟琪是岳飞的后裔,就劝岳钟琪反清复明,以报宋室之仇。
关键人家岳钟琪的官当得好好的,凭什么要反清?他收到书信,大吃一斤,表面上同意共谋,稳住了张熙,这头立马给雍正皇帝写了奏折,将事情的经过报告给了大领导。
雍正一听,还有人整理自己的黑材料反清?关乎自己的皇位,他很是重视,下令逮捕曾静、张熙等,并亲自介审理。
大牢里,还没动刑,曾静就招供了,说自己的思想皆来自当时的大儒吕留良的著作。
于是吕留良躺着也中了枪,他的家族、弟子都被清算,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吕留良”案。
虽然案子已经结了,但是雍正还是睡不着,没办法,曾静的书里可是有太多自己的黑材料,虽然都是野史,但传出来,对自己的名声可不太好。
再加上他即位本身就有太多的谜团,于是乎,他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宏,不仅赦免了曾经的死罪。还亲自写了一篇文章,就曾静书中的一些所谓“谣言”进行辩白。这就是有名的《大义觉迷录》。
甚至为了保曾静一命,他还立下了遗训, “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究诛戮”。
他的意思的,我的好大儿,好乖孙,将来你们当了皇帝,千万不要因为曾静曾经诋毁过我的声誉,再追究他的责任,杀了曾静。
结果呢?十年后,雍正尸骨未寒,他的好四儿也就是乾隆皇帝刚刚即位,就将他遗训当成了废纸,直接将曾静给凌迟了。让雍正的遗训成了笑话。
雍正为什么不杀曾静?这是有他个人的想法。
雍正处理曾静案,主要是为了化解其”得位不正“的舆论危机,虽然他是九子夺嫡的胜利者,笑到了最后,但是他的几个政敌,那几位好兄弟还在。而在民间,关于他为了当皇帝谋父,弑兄等野史不少,而曾静案中 “夷狄之君不能为天下主” 的论调,更是直接冲击清朝统治合法性,这可不是小事。
而雍正不是像他父亲康熙 一样发动文字狱,直接堵嘴,解决提出问题的人。而是选择了以理服人。
他在《大义觉迷录》中系统反驳 “华夷之辨”,提出 “天下一统,华夷一家” 的新正统观,强调 “有德者可为天下君”。将满族统治纳入 “中国之治” ,他的说法虽然未必多正确,但也开创了一个新的思路。
而他赦免曾静的死罪,就是想尝试思想的改造,他曾经让曾静巡游江南,现身说法宣讲《大义觉迷录》,甚至让曾经参加了科举,就是为了显示其宽大。
也就是为了告诉大家,哪怕曾经心怀反意,只要诚心悔改,还是可以得到朝廷的宽恕的,这和康熙年间的一些方式是不同的。
当时的浙江总督李卫曾敏锐指出:“留曾静一命,可使天下书生知惧而思改。”
但是呢,一个皇帝一个想法,乾隆上位之后,就对老爹的这种想法看不上。在他看来,父亲的宽容是有遗患的。
比如说《大义觉迷录》虽然批判了反清的言论,但同时也将 “华夷之辨”“雍正篡位” 等流言公之于众,解决没有解决问题不说,反而扩大了负面影响。
在乾隆继位之后,各地还有百姓在传阅,讨论书里的那些雍正的黑材料,甚至雍正篡位说,还有了好多的版本,愈传愈烈,甚至传阅者还产生了“曾静尚得免死,我等何惧” 的议论。
正如刑部尚书孙嘉淦所言:“此录流传,非所以昭圣德,适以彰先帝之累也。”
宽容无用,那就直接动刀子,杀鸡骇猴,说不定真能让大家闭嘴。
除此之外,雍正与乾隆这爷儿的想法并不一致,比如二人的审美就没有遗传,雍正喜欢素雅的,而乾隆喜欢花里忽哨的,雍正在政治上,想要通过华夷一体,调和满汉之间的矛盾。而乾隆更强调满人的基本盘,推行的是满族中心化的政策。
而曾静呢,虽然已经悔改,但他的存在对满清的统治就是挑战,他处死曾静,就是告诉天下人,什么满汉华夷之辨,在”满州正统“面前,你们这些都是徒劳的。
乾隆上台,新君上任,也得先烧一把火。
他表面上纠正老爹的错误,实际上也是在树立自己的权威,各位,现在已经不是雍正朝了,而是我乾隆朝了。
雍正晚年的一些举措,比如说摊丁入亩、士绅一体当差,都触动了那些利益集团的蛋糕,乾隆处理曾静,也是向朝野表示,先帝的遗训不是不可改变的,你们只要向我靠拢,那些老爷子订下的新规,也不是不能改的。